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科建设 > 硕博士点 > 正文
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0904植物保护学位授权点,2020年度)

发布时间:2021-04-07 浏览量:

一、总体概况

山西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科始于1940年铭贤农工专科学校的垦殖系,1958年开始招收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1985年,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1998年,植物病理学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2年,农药学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0年,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获批博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植物保护学科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9年与原山西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合并成立植物保护学院,创新“院办校”二级法人治理模式。学科在汤祊德、史光中、李连昌、梁皇英、贺运春、周运宁、乔雄梧等知名学者的带领下,历经几代植保人的努力,在教书育人、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本学科为山西省特色重点学科,植物保护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拔尖创新型)、山西省品牌专业和一流专业,植物检疫专业为山西省一流专业。学科现有博士后流动站、国家农业科学植物保护忻州观测实验站、植物生产类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农业农村部太原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太原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山西省绿色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植物保护研究生创新教育中心、山西省昆虫标本馆等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平台20余个。

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77人,其中正高级26名,副高级36名;博导7名,硕导45名,博士学位占比81.8%;留学归国人员16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4名、省现代产业体系岗位专家11人、高等院校青年学科带头人2名、省教学名师2人;海外高层次人才4名,“131”领军人才3名。

2020年植物保护学科共招收博士研究生4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43人,目前在读全日制博士研究生25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95人,学位授予率均在95%以上,博士就业率为100%,硕士就业率为95%。学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强农兴农为己任,立足山西服务地方,面向全国重点突破,坚持绿色生态植保理念,围绕黄土高原农林区域有害生物问题,培养具有独立从事植保事业和创新发展能力的高级拔尖创新和复合应用型人才。经过多年建设,形成了昆虫分类与生物多样性、昆虫生态与生理生化、植物病原与分子病理、农药毒理与农药残留、生物安全与生物防治五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在农药残留检测及国际国家标准制定、昆虫性信息素研发、刺吸式口器昆虫分类、鼠害治理、生物农药研制等方面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谷城院”融合后,科教融合、基地建设、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优势将进一步突出。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坚持目标引领,构建立德树人新格局:在“谷城院”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将研究所平台、企业资源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课程教学引入思政元素,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态文明理念、学科成果服务社会等内容;关注学生思想成长,注重育人效果。通过“曹天文与其昆虫标本”、海外人才冯雪归国入职本学科、王建明、张金桐教授“守教育报国初心、担潜心育人使命”等事迹宣传,激励学生心怀祖国,热爱本职,勇攀高峰。

2.坚持特色引领,开辟课程思政新途径:通过“同上一堂思政课”、“人大代表谈两会”、“太行山红色教育”、“新冠疫情与植物疫情”等活动和开设“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名师优师示范课,加强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培养。在“三区科技人才”、科技推广等项目实施中,引导师生主动对接贫困山区、革命老区的产业发展需求,将课程思政与实践教学有效衔接。

3.坚持党建引领,助力学科建设新发展:党支部建立在二级学科上,实施“双带头人”制,急难险重工作,书记带头,党员先行,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学院党委牵头将导师培训常态化,强化导师育人使命与责任;在资源配置、人才队伍建设上强化思想引领。创建学生理论学习班,书记带头讲党课。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将专业实践和思政教育相结合,组织带领学生团队深入农村,访农户,培养学生知农、懂农爱农的三农情怀。学院青年大学习参与率一直稳居85%以上。农研1903闫鑫等疫情防控期间争做“一懂两爱”践行者的事迹被《学习强国》等平台报道。郭鹏辉同学入选全国大学生“千校千项”网络展示“青年基层观察员”。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1.课程教学:建立名师牵头的多师合作任课制度;建立严格的教学质量监督评价体制:每学期制作级研究生学位课和非学位课课程表(硕士、博士),固定上课时间和地点;制作研究生代课老师和学生上课互查登记表(学位课),保证每周更换互查登记表,督促学生和老师按时按点上课,期末学生对教师进行无记名教学评估。组织专任教师参加世界慕课大会、一流专业认证专题培训、新农科建设与一流专业认证讲座等活动,积极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2.师资队伍建设: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康振生为我院学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中国科学院院士康乐、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剑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等10余位专家学者为我校特聘教授。2020年新增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2人;引进优秀青年博士 6 名。学院选派6人参加第三届全国植物病理学教学研讨会,获三等奖1 项,优秀奖2项。

3.学术交流:举办“新农科·新农大·新发展”植物保护学科发展高峰论坛,由康振生院士主持召开了院士报告会,朱有勇院士作题为《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康乐院士作题为《蝗虫群聚与成灾的奥秘》、陈剑平院士作题为《COVID-19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的专题学术报告。疫情期间,特邀国内外专家进行线上学术交流20余场。

4.学风建设: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负责组织开展本学院学术道德、 学术诚信和学风建设,对研究生学术不规范、科研态度不端正行为形成刚性约束机制,全面从严管理。对严重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给予相应处分。明确导师在加强教风、引导学风方面的职责要求和主体地位,以良好的师风促进学风,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

5.学习成效: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020年,获山西省学生跆拳道比赛亚军1项,主持省研究生创新项目4 项,获省级研究生优秀毕业论文2篇,获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奖项 6项,发表论文 26篇,其中高水平论文 4篇。姚亚楠同学参与的“线虫鉴定及生防”获省高等教育自然科学二等奖。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1.通过多元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严格筛选主讲教师,并针对专业学位课设置课程组。开展多元化教学,任课教师根据各自特长开展专题讲座、专题实践。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国际化课程和交叉学科课程建设,教学内容结合生产实际、突出时效性、前沿性,推动课堂教学革命,注重前沿引领和方法传授,重视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2.通过前沿式专题教学提高学术创新能力:建立突出“新、精、优”特点的课程体系,将学科前沿融入课堂教学,核心课建立“老中青+A/B”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学科兼职、外聘教师、新进博士的专业特长,开展每周1次的线上学术报告;邀请国际、国内知名学者开展专题教学。

3.通过专项技能培养提高实践动手能力:通过暑期科研实践、专业技能大赛等, 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夯实专业技能,培养科研意识。利用各类平台,开展仪器使用或技术培训,并积极与仪器公司、测试公司合作,针对仪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沟通解决。

4.完善教学质量监督评价体制提高授课质量:通过校、院两级督导组,从教和学两个维度对教学全程全方位督导检查,完善名师导课、团队助课、专人查课互听互评、教改研究等措施。实施《学院研究生课程学习考核及监督管理办法》,建立了名师牵头的多师合作任课制度,鼓励新博士融入“新科技”课程。实施学生评教措施,针对学科开设的每门课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对教学质量评价差的教师、课程组采取警示、约谈警告、取消研究生课程代课资格等措施,对教学质量评价优的教师,在各类评选活动中予以优先推荐。实施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学位论文评阅、答辩等环节的科研水平和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加强“分流制度”、“清理制度”的执行力度,加大对不合格学生的淘汰力度。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1.缺乏高端领军人才;

2.国家级项目少,交流合作缺乏;

3.高水平科研成果偏少;

4.缺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产业化。

六、改进措施

1.多措并举,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

2.凝练研究方向,进一步加强团队及学科队伍建设,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

3.聚焦前沿,提高学科核心竞争力;

4.积极争取各类成果的申报、转化,提高学科社会声誉。

学院信箱:sxndzbxy@163.com

太谷校区地址: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铭贤南路1号        邮编:030801      版权所有:山西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龙城校区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龙城大街81号      邮编:030031      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审批号 (晋)ICP备05000473号

学院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