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五四运动前后,胡适积极参加了以“民主”与“科学”为宗旨的新文化运动,高举反帝反封建的大旗,吹响了启蒙与救亡的号角,唤醒了沉睡中的国人,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思想准备。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的时候,胡适正陪同杜威先生在上海访问,同行的还有杜威的学生、北京大学教务长蒋梦麟先生。当时他们对北京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两天后才通过报纸了解到事情的经过。
1920年五四运动一周年的时候,胡适和蒋梦麟联名发表文章——《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这篇文章由胡适起草,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五四运动的初步反思。文章说,五四运动之前,他们只是想通过杜威的访问,在思想上提倡科学精神,在教育上输入新鲜理论,“不料事势的变化大出我们的意料”,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
对于五四运动,胡适认为至少有五大成效:一是加强了学生主动负责的精神,二是激发了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三是丰富了学生团体生活的经验,四是培养了学生作文演说的能力,五是提高了学生追求知识的欲望。
我的心得
胡适是上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学者之一。他毕生主张民主、自由和理性主义,正是这样的思想帮助许多青年人树立了自由的人格,尊重事实的思维方式,成为具有民主意识和科学素养的新青年。
分享人:植保2002崔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