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团学工作 > 团学动态 > 正文
“弘扬雷锋精神 争做时代新人”——心得体会篇(二)

发布时间:2025-03-20 浏览量:

今年3月5日,正值第62个学雷锋纪念日暨第26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雷锋精神的重要论述,引导青年学子深刻领悟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我院精心策划并扎实推进“弘扬雷锋精神,争做时代新人”主题系列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走深走实、见行见效。下面,让我们跟随小植的脚步,一起聆听青年志愿者的心声与成长故事吧!

14C16

1259F

在学雷锋活动里,我真切领会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我参与社区服务、清洁环境,实实在在为他人付出、为环境出力,那种助人为乐的快乐与责任感,深深触动了我。雷锋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这让我明白,个人力量虽小,但心怀善意,从小事做起,就能为社会添温暖。活动中,我学会关心他人,懂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更珍惜生活里的幸福,意识到它们离不开众人的付出。这次活动于我,不只是经历,更是成长。今后,我会以雷锋为榜样,把雷锋精神融入生活,用行动传递温暖,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发光。

植保2401 刘雅欣

168AD

10EAD

参与学雷锋活动,让我对红色精神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也进一步明晰了自己身为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收获颇丰。活动中,我积极投身其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付出,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让我深切体会到作为一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态度,及“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奉献精神和舍己为人的优秀品格,都深深感染着我。我意识到,青春不是用来挥霍的,唯有奋斗的青春才有意义。这使我坚定了以雷锋为榜样的决心,要激扬青春,踔厉奋发。在未来,我会将雷锋精神融入学习与生活,以其为指引,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我愿让青春在奉献中绽放绚丽光彩,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植保2402武嘉昊

15D01

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经历,让我对奉献有了全新且深刻的感悟:真正的奉献并非一定要做出惊天动地的壮举。在服务过程中,当看到受助者脸上露出真诚的笑容时,我恍然大悟,雷锋精神的本质,其实就是怀着朴素的善意,用心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这一精神体现在生活的细微之处,教会我在公交车上让座时,再多一份耐心;在邻里互助时,增添几分热忱。岁月流转,雷锋精神从未被时代的洪流淹没,反而在日常细微之处不断焕发新生。它不需要我们刻意去模仿某一个具体的身影,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秉持真诚之心,向他人传递温暖,这便是对雷锋精神最好的传承。

植保2403石小彤

参加学雷锋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雷锋精神的无私与伟大。活动中,我们帮助社区清理环境、整理图书馆,虽然任务简单,但每一件小事都让我感受到助人的快乐。雷锋精神不仅仅是助人为乐,更是一种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境界。通过这次活动,我更加明白,雷锋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大事上,更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今后,我会以雷锋为榜样,从小事做起,关心他人,服务社会,将雷锋精神融入生活,用实际行动传递温暖与正能量。

植保2403靳敏悦

112EB

15B6B

参与车站清扫活动,让我真切地感受到,雷锋精神绝非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在车站工作人员的引领下,我们迅速投入到清扫工作中,有条不紊地对车站的每一个角落进行仔细打扫与擦拭。清扫过程中,周围旅客纷纷投来赞许的目光,这无疑是对我们行动的认可,让我内心充满自豪,干活也更有劲头了。当看到原本杂乱的角落变得干净整洁,整个车站焕然一新,我心中满是快乐与满足,成就感也油然而生。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能为往来的旅客带来极大的便利,为社会增添一份温暖。我深刻认识到,践行雷锋精神无需豪言壮语,点滴善举便可传递爱与温暖。我愿成为传承雷锋精神队伍中坚定的一员,用实际行动让这份温暖延续。

植保2403王鑫悦

9C64

三月的学雷锋活动,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认知之窗。在参与活动前,我对雷锋精神的理解仅停留在字面上,觉得那是一种遥不可及的高尚。但当真正投身其中,才发现它是如此具体且充满力量。当向他人伸出援手时,收获的真诚感谢,让我内心满是温暖与满足,这是物质回报无法比拟的精神富足。过程里,我也遭遇了些许困难,可这并未让我退缩,反而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坚持与善意的意义。这次活动让我懂得,雷锋精神无关大小,是始终怀揣的热忱与纯粹。未来,我愿将这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生活处处闪耀温暖。

植保2404张子璇

学院信箱:sxndzbxy@163.com

太谷校区地址: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铭贤南路1号        邮编:030801      版权所有:山西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龙城校区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龙城大街81号      邮编:030031      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审批号 (晋)ICP备05000473号

学院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