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中国产经新闻报山西站刊发我校全国人大代表马瑞燕对病虫害防治的思考和建议。
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病虫害历来是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每年可导致减产30%~50%,大发生年份甚至造成绝产、绝收。近年来,重大迁飞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如草地贪夜蛾、粘虫、蝗虫、稻飞虱、灰飞虱、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稻瘟病、玉米大斑病、马铃薯晚疫病等呈现频发、爆发趋势。据统计,病虫害防治每年可挽回粮食损失约1100亿公斤、棉花15亿公斤、油料23亿公斤、蔬菜500亿公斤、水果60亿公斤,相当于增加12%~18%的种植面积。
马瑞燕表示,我国制定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病虫害测报网络和防控体系。但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耕作制度变革、城镇化和工业化造成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加之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使得农作物病虫害防控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马瑞燕介绍,病虫害爆发严重;病虫害流行测报研究投入不足;“3R”问题(即农药残留、有害生物再度猖獗及生物抗药性问题)日益严峻;防治体系仍不完善;基层技术人员专业知识仍然缺乏等问题是导致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存在的几大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马瑞燕建议:开展新形势下重大病虫害发生流行规律研究;加强重大病虫害测报技术研究;促进机制体制改革;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建立防治人员执证上岗的规范制度。
原报道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6936903970812166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