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理想”就业 新一代新选择
数据显示,2024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达到1179万人。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找到一份心仪且适合自己的工作,是他们的人生理想;是守着传统行业还是搏击新型业态,也是他们在择业时常常要面对的艰难抉择。
记者调查发现,随着数字技术不断对传统行业升级改造,就业岗位也出现了新变化,一批批新职业不断涌现,创新创业有了新的机遇,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多重选择、为实现个人理想创造了更多机遇。在就业观念上,高校毕业生态度更加积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重视职业规划,在个人职业理想与市场机遇之间努力寻找平衡点。
观念悄然变化
情感价值偏好明显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直接影响到就业选择。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更加关注工作意义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希望通过工作获得成就感和自我认同。
“我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在北上广这样的地方扎根,生活压力太大。觉得那些地方不属于我。”硕士研究生江哲今年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毕业,因为在黄河边长大,小浪底离家很近,江哲自小对它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我一直想回到家乡,为黄河的水力发电贡献一份微薄之力。”江哲说。
吴姗姗从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毕业后到京东实习,现就职于京东人事招聘岗位。“选择京东是因为公司价值观以客户为先,讲求诚信、协作、感恩、拼搏、担当。现代化智能物流项目也深深吸引了我。”不到3年时间,她成长很快,开始负责东北区线上招聘主账号直播以及区域内账号统筹跟进工作。
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自由职业、创业以及多元化的就业形态成为年轻人实现职业梦想的新选择,他们希望在工作中找到更多的自主权和成就感。
从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毕业后,95后小伙武楷斯没有选择普通的上班族生活,而是以“收破烂”为生。从大学时他就喜欢旅行和旧物,2015年,武楷斯开始了他的旧物创业之旅,至今已打造出一个涵盖几百平方米的旧物王国,从旧物买卖到相关体验服务应有尽有,模式从最初的单打独斗变成了5个人的专业团队。
“我们团队成员从95后到00后都有,主要是因为志同道合,大家对旧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其实,我们并不只是单纯捡垃圾,也是推广可持续生活理念以及环保理念。循环利用的物品有很高的性价比,可以推崇二手文化,让市民买到更加廉价的商品,同时减少浪费,保护环境。”武楷斯说。
985法律毕业生痴迷收破烂,全职收藏旧物;兼国画出身的微缩景观模型手作人,通过专业技法于方寸之间构造一个个精巧的微观世界。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跳出传统职业模式,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转变为多元的职业,实现了生活与情怀的双重丰盈。
随着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依托互联网的新就业形态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选择。电子商务、数字营销、数据分析等新兴产业岗位需求量大,新就业形态在大学生中的认同度日渐上升,平台企业、科技公司及现代服务业受到青睐。
传统中向“新”
求稳中追求丰富多元
去年夏天,张兴泽从东北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后,入职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松公司”),担任软件开发工程师。“在攻读硕士期间,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为我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也激发了我对机器人与自动化领域的浓厚兴趣,更加明确了职业方向。”
新松公司是以机器人及自动化技术为核心,致力于数字化高端装备制造的高技术企业。“公司的前沿科技和创新项目,为我提供了施展才华和提升的机会。同时,公司注重人才培养和职业发展,为员工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些都是吸引我加入的关键因素。”张兴泽说。
制造业正快速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工作类型逐步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转向高技术密集型。新质生产力加速崛起,高校毕业生们就业趋向新型领域。汽车制造、医药制剂和化学制品等中高端制造业,正在成为吸纳青年就业的新增长点。
麦可思研究院2023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近年来在制造业就业的毕业生比例增多。2022届在制造业就业的本科毕业生比例达22.2%,较2018届提高了4.2个百分点。
江哲求职时先后拿到了三峡集团、华能集团以及一些电力行业设计单位的就业机会。最终,他选择了小浪底水利枢纽。“我的同学们几乎都进入了电力类的国企央企。”江哲说。
“企业对具备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的人才的需求快速增加,这对我们年轻人来说是很好的机遇。如今,国内石油行业整体发展趋势较好,对我个人来说,职业发展前景也十分可观。”乔方研从河南理工大学毕业后,签约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猎聘发布的《202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报告》显示,2024届毕业生最想去的是央企国企,占比为48.04%。求稳仍然是毕业生求职的主基调。
打开引路灯
领路奔赴山与海
张凌昊是某985大学土木工程系的研究生,一直期待能够进入公路设计院工作。“得益于政府组织的就业政策宣讲、校园招聘会和就业指导等活动,我深刻体会到了政府对高校毕业生的关心与扶持。”他感慨地说,“这些举措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求职机遇,增强了就业信心,最后我如愿进入北京一家知名公路设计院工作。”
近年来,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探索更多就业可能。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仍有许多毕业生面临就业困境。例如,刚毕业的大学生通常缺乏实际工作经验,难以满足企业的招聘要求,竞争力较弱;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跨专业就业,增加了求职难度;很多毕业生倾向于在大城市就业,但必须应对就业压力和生活成本较高等问题。
如何不迷失方向、不蹉跎青春,既需要毕业生们心有所向,也要靠护航和帮忙。近年来,各地人社部门“引路点灯”,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帮助毕业生明确职业目标,优化就业资源配置,助力实现“毕业即就业”。
“在直播中,人社部门的工作人员不仅详细介绍了毕业生档案的寄递流程,还对档案的流向进行了说明。此外,重点讲解了党团材料转递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高效地通过网络平台完成各项手续。这些内容对于我们这些正处于毕业焦虑中的学生们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家住鹤壁市的毕业生李诗雨说。
面对毕业生的档案转递困扰,今年7月,河南省鹤壁市人社局通过“鹤壁人社”官方抖音直播间开展专题直播活动,并在多个官方平台定期发布人才政策、活动动态。辽宁省沈阳市举办了“博士沈阳行”活动,共吸引东北三省497家单位提供了8164个博士岗位,吸引6860名博士报名参加。天津市从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国企增人增资政策、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等12个方面着力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各地政府的促就业政策点面开花,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机会。
记者调查发现,服务好高校毕业就业创业还需要更多精准服务。比如,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及发布,深化高等教育学制改革,提高毕业生培养质量,建设更加统一、公平、高效、规范有序的高标准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全国就业信息资源库和就业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决策科学性和精准服务的数字化治理能力等等。
“应针对不同需求,精准开发所学所长适配度高的就业岗位,实现经济转型与就业转型同步、高质量发展与高质量就业同步。”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曹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