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起鸿,男,共青团员,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人,2011年—2016年就读于山西农业大学植物检疫专业。2015年大四期间返乡创业,现任元谋鸿荣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楚雄州第四届青联委员,云南省第十一届青联委员。
成长路上 苦乐参半
2015年创立了元谋鸿荣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注册资金100万元,拥有高标准果蔬种植基地近200余亩,年产反季节精品果蔬一千余吨,销售额近一千余万元,蔬菜外销至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及国内十几个大中城市,现已与深圳沃尔玛、上海圆通、上海叮咚买菜、苏州食行和北京美菜网建立合了长期作关系。2019年创建元谋兴华桃李合作社,拥有社员一百余户,种植桃李近一万亩。
杨起鸿从小生长在农村,他对农村始终有一种无法磨灭的情结,高中毕业后,他有幸被山西农业大学植物物检疫专业录取。在山西农大的五年求学期间,他还加入农民之子社团,与社团同学一起下乡支教支农,这些实践活动让他对农村的现状有了更新的认识和思考。在下乡支教支农期间,他发现原来大学里还有许多同学和他一样,始终关注着农村,这更加坚定了他返乡创业的想法。
不幸的是,2012年10月,刚刚考上大学的他,被检查出患有白血病,疾病对于这位刚刚燃起雄心壮志的青年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幸运的是,在他患病期间,家乡政府为他组织了捐款活动,在很多热心人的帮助下,他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成功的度过了难关,重新开始了新的生活。
回报社会 手有余香
公司成立四年来,依托自身优势,组建了一支以东南大学郭荣荣博士为首的科研技术团队,不断探索实践作物全程解决方案,利用先进的标准化种植管理技术对贫困户进行免费指导培训,先后组织“元谋县返乡青年种植技术培训”、“合作社社员种植技术培训”及新型农民培训主讲二十余场,每年培训贫困户种植技术2000余人次,积极引进便于管理、经济价值高的特种蔬菜在楚雄贫困山区套种和推广,先后带动农村青年从事标准化种植果蔬一万余亩,人均年收入增加近3000元。公司利用自身畅通的中高端销售渠道,连续两年推行扶贫计划,通过农产品上行和商、超对接等方式,每年为农户代销果蔬200多万斤,为农户每年创造收益近一千万元。
与病魔的斗争之后,让他更加懂得了感恩,更加坚定了他返乡创业和回报社会的决心。他利用寒暑假时间参与到支农支教的NGO公益组织,深入到全国多地的农村,每年都会返回家乡,开展助学和支农调研工作。在志愿服务期间,他更加深入了解了农村,这也为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仅如此,在大学期间他还组织社会热心人士对云南元谋县偏远山村的32名贫困学生进行资助,而这些捐款的热心人士中,有清华学子、高校老师以及军队士兵,他们都是通过杨起鸿了解到这些学生的境况,从而决定出款资助。每年杨起鸿都会对贫困学子进行两次访贫助学工作,亲自将32名学子的54000元助学资金送到他们家里,四年来,通过杨起鸿向贫困学子发放的助学金共计已达10万元。
创业艰难 矢志不渝
“因为有梦想,什么也不能把我打倒,也没有什么能够阻止我创业。”而杨起鸿梦想的第一站,就在滇中高原北部的元谋县大黑山。一条两米宽小路从108国道上分出,蜿蜒向上,这是进山的唯一一条路。从杨起鸿家到山顶只需要半个小时,但他却很少回家,只有逢年过节才会回家吃顿团圆饭,而后匆匆忙忙赶回山里,除了出差以外,他都住在农场的住房里。住房的房顶是用铁皮搭建,山上多雨,一到下雨,豆大的雨滴就会在铁皮房顶上噼里啪啦响个不停,雨夜里常常让人难以入眠。年久失修的墙壁上还有几道弯曲的裂缝,每到下雨还会浸水,潮湿不堪,冬冷夏热。但尽管如此,杨起鸿告诉我们,他还是很喜欢住在这里,“因为这座房子见证了我梦想的开始,睡在我的事业旁边,我觉得很安心。”
早上六点,山里的云雾还未散去,杨起鸿已经和工人一起起床,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早上,他要忙着下地做病虫害解决试验,吃过午饭后,一边干活还要一边收集早上的实验数据,晚上还要查找文献资料,寻找解决方案,同时还要和工人探讨,将自己的解决方案教给他们。杨起鸿告诉我们,一直以来,他都是和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作,因为只有亲自下地,他才能够发现田间存在的问题,才能第一时间给出最优的解决方案。杨起鸿告诉我们“创业虽苦,但这颗创业的心却不苦。”
做大做强 创业经营
在云南大黑山,托起杨起鸿梦想的200亩土地上,杨起鸿有着自己的规划,现正准备申报州级龙头企业,和传统农业种植模式相比,杨起鸿通过企业基地牵头联合合作社成员统一采购农资,通过厂家直供模式,在种植前期降低了成本;其次,杨起鸿团队还积极与农业类科研院校合作,准备组成自己的技术团队,不断探索农作物种植的绿色高效模式引导合作社成员形成控产体质的标准化模式;而下一阶段,杨起鸿准备整合农业资源利用元谋县优质的农业资源,为抱团取暖树立农产品品牌做铺垫。在此期间,杨起鸿团队成立了元谋县鸿荣农业公司,同时也成立了“鸿荣”果蔬品牌。杨起鸿也因此被小伙伴亲切的称为“大黑山的新农人”。